启动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规划,新材料国产化制备有望获益
2017-05-15 来自: 西安天和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924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14日,在备受瞩目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,总书记表示,从现实维度,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,和平赤字、发展赤字、治理赤字的时代,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。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。
为贯彻落实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》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2006-2020年)》《“十三五”国家科技创新规划》和《中国制造2025》,推动我国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,近日,科技部发布了《“十三五”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专项规划》)。
历史是老师,回顾新材料发展背景
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,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创新的突破口,抢占未来发展先机。新材料领域就是竞夺的焦点之一。工业制造,材料先行,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,对做强“中国制造”意义重大。“十三五”时期仍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。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,对于推动技术创新,材料工业升级换代,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,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提起材料检测领域面临机遇,要义便是国家的相应政策。2015年,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《中国制造2025》,制造强国离不开材料,更离不开新材料。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也针对“中国制造2025”随之展开,首先从研发入手,“十三五”重大专项提出一系列新材料专项(包括“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”、“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”、“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”、“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”、 “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”)。
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》发布,引导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
2017年初,工信部、发改委、科技部、财政部联合制定的《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》已正式印发,提出到2020年,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%,新材料创新能力不断提高,产业体系初步完善,并明确了材料发展重点方向。
《指南》从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、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、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、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、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、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、实施“互联网+”新材料行动、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等九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。”赵文丰博士表示,《指南》作为“十三五”时期指导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专项指南,将引导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紧密结合建设重大需求,《专项规划》发展重点
依据国际发展趋势、国内基础和面临的挑战,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,本次《专项规划》重点凝练为以下几个方面。
一是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升级,着力解决基础材料产品同质化、低值化,环境负荷重、能源效率低、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,突破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、制造流程、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,开展先进生产示范。
二是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,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、新型显示为核心,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、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,推动跨界技术整合,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。
三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,构建高通量计算、高通量实验和专用数据库三大平台,研发多层次跨尺度设计、高通量制备、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、材料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,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、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。
四是纳米材料与器件,研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、纳米光电器件及集成系统、纳米生物医用材料、纳米药物、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、纳米环境材料、纳米安全与检测技术等,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与标准,加强示范应用。
五是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,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、高温合金为核心,以轻质高强材料、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、材料表面工程、3D打印材料为重点,解决材料设计与结构调控的重大科学问题,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,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。
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地,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,前沿技术日新月异。当前,我国经济进入到增速换挡、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,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。积极推动新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,在该领域产业链上逐步打造一批关键企业标杆,提升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国际论坛,我们获知,2014年至2016年,中国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。同时,未来将为支持“一带一路”基础设施建设、产能、金融合作提供3000亿基金,在科技创新行动规划专项上将投入建设50家联合实验室;培训5000次科学人才和管理人才;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,对支撑“产能输出、资源输入”的材料研发项目予以倾斜支持。沐浴“一带一路”改革春风,新材料市场必将大幅度获益。
文章链接:中国化工仪器网 http://www.chem17.com/news/detail/111727.html